當法式的優雅流瀉片中
我們僅以一位與另一位所謂的上流與上流的婚約結構來解讀
莫里亞克這位法國作家的作品所要呈現的氛圍
「愛情,只是寂寞中的一段空白」、
「人生活著,每一個為什麼,一定要有原因?」
在Audrey的垂目的憂傷中,原先,我只看懂這兩句。
出場後的筆記中記下Therese透過紀德的〈地糧〉與另一位青年交流後
寫出「一段沒有出口的隧道」。
然後影評人開始大量以「寂寞」包裝Therese。
Therese幸福嗎?不幸福嗎!兩大豪門聯姻,有女兒,有摯友,
有人人稱道的假面,卻毀在目睹好友陷入「真真實實的愛戀中」,
看到此時,原以為老梗了,
愛的確該追求,但不要把每個女人都塑造為花癡,
愛,一向是「想愛」,但絕對不等於全部,
所以當Therese離了婚約,揚眉走在巴黎街頭時,
導演沒安排那個男孩出現,
我就懂了「愛情,只是寂寞中的一段空白」。
然後才開始反思,若「愛情,只是寂寞中的一段空白」,
那年輕女子的寂寞何來?
紀德,在此時悄悄浮現。
(二十多歲時也看了〈如果麥子不死〉,顯然一個字都沒讀進去)
特別得是〈地糧〉,
一本二十多歲的年輕叛逆,不把話說死,崇尚又推翻
(若出現在五十歲人的口中就是滑頭了)
紀德自道:「我是個充滿對話的人;我內心的一切都在爭論,相互辯駁。」
「複雜性,我根本不去追尋,它就在我的內心。」」;
「人一旦發現自己的樣子,就想保持維護,總是處心積慮地像自己……比起反復無常來,我更討厭某種堅定不移的始終如一,更討厭要忠於本身的某種意志,以及害怕自相矛盾的心理。」
當回到家,看了些〈地糧〉的序文後,
對於Therese Desqueyroux所要說的不再圈選寂寞與愛了。
莫里亞克選擇〈地糧〉,
這本代表二十多歲的年輕記錄快樂的軌跡
作為Therese與那男孩交談的話題,
知道後,方稍稍理解Therese的行徑,
若不愛了,下藥整治老公是一種方法,
但包起行囊不是另一種更便捷之路,
但Therese沒這麼做,不那麼張顯所謂的女性主義,
而是幽幽著奉行紀德的矛盾守則。
電影看完了,該去買本〈地糧〉瞧瞧。